?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2015-2016年度“五项”评优事迹展» 巾帼建功标兵

杨丽梅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7-03-03 | 【 字体:    
                              三十年情系甘蓝育种梦

    杨丽梅198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2008年获荷兰Wageningen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现为博士生导师。工作30多年来,她坚决拥护并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工作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业绩突出 三次荣获国家奖
    从事甘蓝、青花菜遗传育种32年的杨丽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甘蓝青花菜育种课题组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支撑计划等10余项课题。所在科研团队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及雄性不育系选育上先后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累计培育和推广了中甘11号、8398、中甘21等20余个甘蓝、青花菜新品种(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品种6个),已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累计推广约1亿亩。1991、1998、2014年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荣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
    她主要参与完成科研团队的各项工作,特别在其本人负责的秋甘蓝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中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内甘蓝同类研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并在《Molecular Breeding》《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园艺学报》等刊物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约50篇,SCI论文13篇;著书5本;培养研究生17名。自她担任课题组长和创新团队负责人以来,团结团队成员努力工作,团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业绩在全所名列前茅。
                    刻苦钻研 育种技术有创新
    分工负责的秋甘蓝遗传育种和部分生物技术育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杨丽梅勇于挑重担。秋甘蓝不仅要求丰产、优质,还要求抗病、抗逆性强,国内原有品种几乎都不抗枯萎病,她与团队成员一起,从种质资源搜集、抗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研究入手开展研究,已选育出抗枯萎病的抗源材料30余份,培育出中甘96、中甘828等5个抗枯萎病甘蓝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她将在国外留学学到的生物技术用于甘蓝育种并取得显著成绩。小孢子培养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但甘蓝小孢子培养存在出胚率低等困难,杨丽梅在国内较早开展甘蓝小孢子培养研究并获得优良DH系,将自交系的培育年限缩短了3-4年,研究结果于2003年在《中国蔬菜》杂志上发表,近年又指导研究生利用一个优良甘蓝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了196个DH系,从中筛选出13个优良DH系已用于甘蓝育种。这项实验的结果于2014年在《Euphytica》上发表。
    她在科研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充分发扬和展现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她在研究所内的工作与实践,为推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战略目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克服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
    甘蓝育种团队科研任务重,每年都承担1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鉴定自交系1000多份、杂交组合1500多个。春天,迎着风沙,和工人们一起为几千株甘蓝开花种株授粉;夏秋,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试验田选种;冬季来临的时候,有时冒着零下5-6℃低温或顶着6-7级寒风在地里收获。作为一个女同志,在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情况下,离家远的杨丽梅,经常不到6点钟起床,晚上9-10点下班,有时忙到深夜12点后才能回家,中午也常得不到好的休息,每天吃饭更是没有固定时间,但是她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克服困难,默默在岗位上奉献和拼搏着。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成灾,她开车通过被积水阻断的道路回家,差点被困在深水区。2014年在她母亲病危期间,由于工作忙都没能陪伴身边,在母亲病故的第三天便回到工作岗位。
                    深入实际成果推广效益高
    杨丽梅所在的科研团队重视成果推广,在全国20余个省市设有试验示范基地,在华北多个省市设有繁种基地,每年示范新品20-30个,年推广已育成品种200-300万亩,每年成果开发收入约2000万元。她经常深入基地,足迹已到过20余个省(市、区)。每年培训技术人员400-500人次。
                    严格要求研究生培养效果好
    杨丽梅受到严格的教育训练,育种实践经验丰富,自担任研究生导师后,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目前已招收博士生5名,硕士生13名,均取得很好效果,现已毕业博士生1名,硕士生13名,均已在工作中做出很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