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学习知青岁月获奖文章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文章来源: | 作者:油料所 邱彩红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8-01-17 | 【 字体:    

作为80后,对知青的那段历史大多是从电视和老人的故事中获取和了解的,近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对那段岁月有了更深刻和清晰的认识,从习近平青年时的经历,我感悟到了不忘初心的内涵——坚定信念、坚持为民、坚持学习、坚持开拓思想。

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遭遇过恶劣条件下的不适应、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不仅没有令他放弃最初的理想,反而在同村民相处的过程中,坚定了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个信念一直牵引着习近平不断奋斗,村民说“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打拼的好后生”。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志存高远,但他的理想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为老百姓办实事”。习近平的知青经历启示我们,在逆境中能激发潜能、磨砺意志,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怕吃苦,要将基层锻炼当作一种积累,当作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源泉。

坚持为民,为群众做实事。习近平多次提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种以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就深深的埋下了种子。他亲民爱民的家国情怀,在与窑洞、淤坝、沼气为伴的艰苦生活里,就已经孕育在了心里。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的一部分,把自己看成陕北农民的一员、劳动人员的一员,他内心觉得这是很光荣的事。他的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认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他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梁家河当作自己的家,他在基层受过苦,与群众密切生活在一起,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他将爱国为民的情怀体现在了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上。青春虽短暂,但在习近平的知青生活里,被诠释得异常精彩和耀眼。作为年轻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根植地方岗位,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坚定为民服务的信念,实实在在做事,才无愧于国家赋予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坚持学习,提升自我。习近平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习近平对学习如饥似渴,成为他知青岁月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在梁家河知青时的基层工作时就留下了轨迹,坚持学习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知识储备是习近平梦想开始的源泉。习近平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习近平还非常注重带动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他在梁家河的日子,想方设法普及文化知识,举办扫盲班,他所在的村比周围的村文化素质普遍高一些。习近平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执着,值得我们深深学习,风云变化的时代更促使我们要有知识匮乏的紧迫感,“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让学习作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坚持开拓思想,敢做敢担当。习近平不仅喜欢学习、看书,也喜欢思考,在梁家河也没有放弃思考。他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带领建沼气池,创办灌溉井、缝纫店,就让村里有了很多原来没有的,让青黄不接的贫困村变得一片生机。他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创办淤地坝、沼气池的时候,也遭遇重重困难和阻力,但是他始终站在村民的角度,以强烈的钻劲和上进心,克服困难,带领村民过上了吃饱穿暖、红红火火的日子。难以想象,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毅力、不畏艰难困苦的信念,才度过重重难关。反观我们处于物质、精神生活丰富的年代,更没有理由养尊处优,受挫短志,惧怕困难,要学习习近平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积极思考,依靠勤劳和双手,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