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酸奶瓶 好奇号
夏日的高温固然扰人,但傍晚时分一个不经意的抬头,你可能就会被天边那一抹绚烂的晚霞所惊艳。
图源:freepik
其实,这如梦似幻的晚霞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可以预测的!
要想预测霞的出现,我们得先了解霞的形成原理。
霞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彩色光象。日出时的霞叫朝霞,日落时的霞叫晚霞。
霞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光的散射。
散射是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一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的现象。具体而言,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大气微粒时,就会发生散射。
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不会发光,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就会变成一个个散射光源。
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在地平线附近,与地面的夹角很小,此时,太阳光需要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远大于一天中的其他时候。
太阳光的可见光谱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序)7种颜色。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可见光谱示意图。图源:花瓣网
紫、蓝等颜色的光波长较短,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散射到四面八方。而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长较长,能够凭借超强的透射能力“突出重围”,直接抵达我们眼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霞多以红、橙、黄色为主。
当霞光布满天空而无云时,被称为“天空霞”;如果有云层,散射后的太阳光还会因云再次散射、漫反射,形成“云霞”。我们熟知的“火烧云”就是这样产生的。
火烧云。图源:freepik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散射后的太阳光在山川、建筑物上漫反射形成的色彩也是霞,这种霞被称之为“地物霞”。
理论上,只要条件充足,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霞。可为什么偏偏夏天总是“盛产”绝美霞景?这与夏天独特的气象条件息息相关。
一方面,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夏季多晴朗,空气透光度好,光线更容易穿透大气层,让我们有能看到霞的机会。
另一方面,夏季的高温会促进地表水的蒸发,大气水汽含量高,有利于云的形成;地表受热强烈,大气不稳定,对流活动旺盛,这使得云的形态更加丰富。
这些形态各异、高低错落的云为太阳光提供了绝佳的“幕布”,让霞的视觉效果更为震撼。
图源:pixabay
专业的霞预测需要复杂的气象数据和专业设备,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借助天气预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技巧,大致判断霞出现的可能性。
每天日出、日落前后的半小时左右,理论上最可能出现朝霞和晚霞。因此,你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重点关注一下天空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霞的出现与云的数量密切相关。云层太多太厚可能遮挡太阳光,太少太薄则无云可映,霞光可能过于浅淡。据说,云量在30%~70%时最可能形成美丽的霞光。
对于雷雨多发的夏季,雨后初晴的时节是观测霞的好时机。降雨后,大气透明度提升,太阳光的穿透力更强,使得霞更易于观测;空气中云量适中,残留的微小水滴能更多地散射和反射太阳光。
雨后还有机会看到彩虹哦!图源:pexels
此外,当天气预报中提示到在日出或日落时段内有霾,就会有较大概率出现霞(尤其是天空霞)。
霾主要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气溶胶颗粒(尘粒、烟粒、盐粒等)组成。也就是说,霾提供了大量的散射粒子。这大大增强了太阳光的散射效果,使得霞的范围更大、视觉效果更为壮观。
在我们通过天气预测霞时,霞也能帮助我们预测天气。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天气谚语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小编推测,这里的霞主要是指云霞。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大气环流的盛行西风带,因此高空气流的平均流向是自西向东的。它就像一个传送带,让该区域的天气系统也会在整体上自西向东移动。
朝霞意味着东方有被日出照亮的云层。而清晨温度低、灰尘少、大气稳定,不太容易形成新的云层,说明这片云可能不是本地产生,而是从西边移过来的。
它很可能位于一个容易带来降雨的天气系统的前部,预示着天气系统即将过境影响本地。此时,最好不出门,或者出门带把伞。
晚霞意味着西方有被日落照亮的云层。考虑到我国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移动,这很可能说明这片云位于一个已经过境离开的天气系统尾部。因此,接下来很可能会是适合出门的晴朗好天气。
图源:pexels
读完这篇文章,不妨现在就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运用这些知识,预测一下明天是否会有霞的出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预测结果和拍到的绝美霞景!
原标题:《夏天傍晚绚烂的晚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附晚霞预测指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