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出现,是开封附近出现大规模诱拐儿童案的时候,庞太师却收养了一个名叫龙龙的男孩。岂料那男孩也是被诱拐的孩子。在这个情节里,庞太师并未刻意张扬自己的专横跋扈,而是体现了一个年迈之人对孩子的真情流露,在龙龙即将被送还的时候,又很难得地真情流露。第五次就是在端州侵吞贡砚案里,他唆使端州知州周栋,加码贡砚数量,私开砚铺与民争利,还为了找寻一方至为难得的端溪血砚而逼迫石玉一家,甚至差点将石玉害死狱中。
在端州血砚这个故事里,庞吉自己也说,家里已经有数十块端砚。端砚石材难得,上好的砚台雕工精美,价格昂贵,普通读书人和家庭求购其中的一块都是奢望,而庞太师就有数十块,可见他为官并不清廉自守。相反的,担任过端州知州的包拯,却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后来皇帝赐予他端砚,他也以这是职务所得,不能据为己有,而令公孙策按照府衙公产存库。这就是一个清官和贪官的强烈对比。
除了电视剧所描写的,在小说《七侠五义》里,太师庞吉还利用自己的位高权重,把持科举考试,对于不走门路,不送钱财的士子进行打压和排挤,埋没了很多人才。就连包拯也曾经遭受他的打压。以包拯之才,在进士考试中也仅仅取得23名的排名,在职务任用的时候,被庞太师任命到偏远穷困的凤阳府定远县。
在小说里,庞太师的生活腐化被描写得非常令人愤慨。他用兽面衔着金环的翡翠玉闹龙瓶和羊脂玉荷叶式碗来做夜壶。庞太师极度的腐化奢侈引来了锦毛鼠白玉堂的不平,白玉堂于是以江湖手法警告和惩罚了庞吉。于是,庞吉做出了最人愤恨的事,利用手中权力动员江湖力量,将白玉堂乱箭射死在了冲霄楼。白玉堂是“江湖五鼠”(后来被敕封为“五义”),而且白玉堂为人侠义,很让江湖人及民间百姓尊崇,庞太师的这个行为将自己彻底放置在了舆论的刀锋浪尖上。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从为官到做人都坏到了骨子里的人,却在整部《包青天》系列剧中没有倒台,更没有受到惩处。在具体的案例中,他几乎都是失败者,比如失去儿子,后来又失去了收养的孙子,中间又失去了自己的爱妾;没有弄到端溪血砚,还差点被牵扯进去;给包拯制造两难课题,但自己也没有得到好处。这个坏人看似在具体事例上总是吃亏,情感上、精神上受了很多折磨和挫折,但总体而言,他的人生却是圆满的,他并没有得到习惯上人们所认为的“恶有恶报”。在小说《七侠五义》里,因为庞吉的诬陷,致使呼延丕显一家300余口被杀,后来呼延丕显的孙子呼延庆大仇得报,给庞吉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菹醢,也就是用乱刀剁成了肉酱。庞吉这样的结局设计,估计也是出于作者对于读者感情的照顾吧,否则如何弘扬人间正义?
在电视剧里,庞吉为什么会成为表面失败,而实质上的官场“不倒翁”呢?估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剧情考虑,庞太师不死,反派就存在;反派存在,正派的包拯、展昭、公孙策、艾虎等人的正直、廉洁、大公无私、刚毅勇敢才有对比性,在没有明确不再拍续集的情况下,留着反派就是留余地。
其二,从现实意义讲,庞太师也没有必死的理由。庞太师虽然有种种不是,但她的女儿依然是深得皇帝宠爱的贵妃,这层看似庸俗的裙带关系却是很现实的人情世故,有这层人情世故在,庞太师就没有死的可能性。在很多起看起来让人愤慨的案子里,庞太师的所作所为虽然让人厌恶、愤恨,但细细想来,庞昱贪墨赈灾粮款案,周栋侵吞贡砚、欺压良民案等里他是背后的操纵者、指挥者,但绝非主动参与者,甚至在一些案件里他也是实质上的受害人,从法的角度无法置他于死地。
其三,从哲学的角度说,正与反从来是相依相存的,正邪斗争也从未在人世间消失过,正不断地消灭压制着邪,邪也在不断地成就着正。特别是包勉富顺监贪污公帑、残害命官的大案里,包拯的精神压力和情感纠结,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庞吉。因为包拯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人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话柄或者致自己于死地的理由。所有的权力,甚至是正义,都需要监督,哪怕这个监督是来自邪恶势力的。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