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史料
第一届评酒会在举办前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的酒样103种,由北京试验厂(现北京酿酒总厂)研究室进行化验分析,形成推荐意见,并特邀当时轻工业部全国酿酒专家朱梅全面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
根据第二届全国专卖会议的《中国名酒分析报告》记载,首届全国评酒会的评比标准主要有四项:一是品质优良,符合高级酒的标准和卫生标准;二是国内外畅销,深受消费者欢迎;三是历史悠久,且已在全国畅销;四是酿造方法特殊,其它地区不能仿制。
最终,第一届评酒会共评选出“中国名酒”8种,其中白酒类4种,分别是泸州大曲(泸州老窖特曲前身)、茅台酒、汾酒、西凤酒。对于泸州老窖,朱梅这样评价:泸州老窖具有300年以上酿造历史,其酒窖与一般白酒的酒窖不同,因此酿出的酒具有特殊的香味,适宜爽口,酯含量较高,因其特殊的窖池及酿造方法,绝非他处所能仿造。
第一届评酒会的召开为白酒业振兴吹响号角。“中国名酒”一炮而红,品牌享誉全国。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中国名酒”在行业中立起了标杆,促使各地区的酒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总结传统操作,开展科学研究,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我国白酒行业步入了大规模发展轨道。
1963年,白塔牌泸州老窖大曲酒荣获第二届“中国名酒”称号奖状
此后的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白酒类的“中国名酒”增至8种,泸州老窖酒蝉联第二届“中国名酒”称号。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1979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开创了四个“首次”——首次采用科学的酒样密码品评方式;首次通过考试从全国几百名评委中筛选出22名国家评委;首次对白酒按照香型分类评比;首次使用“色、香、味、风格四项百分制”打分。也正是在本届评酒会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香型划分。
泸州老窖则以“醇香浓郁、清洌甘爽、回味悠长、饮后尤香”的风格被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再次荣获“中国名酒”称号。
1980年,泸州曲酒厂张福成副厂长在公司各车间举行国家金奖传达大会
在之后1984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评酒会、1989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泸州老窖持续蝉联“中国名酒”称号。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收到由各省、市、自治区推荐的省优或部优产品酒样362个,国家评酒委员44人,聘任35名特邀白酒评委,参评酒样和评委数均创历届之最。激烈角逐后,17种白酒获得国家优质食品金质奖(“中国名酒”称号)。
这届评酒会对优质白酒评选标准中的理化指标作了修订,对清香型白酒的乙酸乙酯、浓香型白酒的己酸乙酯作了上下限规定,纠正了评委重香不重味的倾向,并细分了白酒香型,推动不同香型白酒百花齐放。
泸州老窖蝉联五届“中国名酒”称号的产品
从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至今,“中国名酒”已走过70年不凡历程,白酒行业也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向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的巨大飞跃。作为唯一蝉联五届“中国名酒”的浓香型白酒,泸州老窖基于连续使用449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和传承700年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不断开拓创新,持续引领我国浓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名酒”效应的带动下,全国白酒行业掀起了向名酒学习技术工艺、品质管理、产品开发的热潮,大批名优白酒企业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白酒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蝉联五届“中国名酒”的泸州老窖,荣耀加身,使命在肩,传承酿酒技艺的根脉,酿出时光见证下的“中国味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